【仁之讲堂】孙向晨:亲亲:在同一与他者之间
12月12日19:00-21:00,复旦大学bat365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兼经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教授,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哲学社会学学院报告厅做了题为“亲亲:在同一与他者之间”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老师与员工都悉心听取了此次报告。江怡教授担任此次报告的主持人,陈常燊教授担任此次报告的评论人。
孙向晨老师首先引入了西方哲学传统思想中“存在论”的哲学范式,提出并分析了其中的核心概念“同一性”。孙向晨老师指出,列维纳斯对于这种存在论哲学的实质有过一个总结性的概括:“西方哲学最为经常的是一种存在论:通过确保存在之包融性的中间项和中立项的置入,而把他者还原为同一(the same)”。这种存在论以消灭他者的“他异性”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追求哲学上的“同一”,并以这种方式保持“存在”自身的持存。
列维纳斯基于其犹太背景以及哲学思考对这种存在论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且提出了以“他异性”为核心思想的“超越论”与“他者论”。孙向晨老师认为,如果基于汉语思想传统来进行思考,那么列维纳斯式批判的本身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孙老师认为,与“存在论”一开始追求的“总体”不同,在《周易》所提出的“生生论”之中,本身并无同一的“总体”,而是朝向一种“开放性”。从“生生论”出发,汉语传统思想发展出一种“为亲亲”的主体论,可以基于对“亲亲”认同来界定主体。“生生”与“亲亲”共同构成了汉语思想传统的形而上的与生存论的结构。“亲亲”的生存论结构进而带出一种“为亲亲”的主体论,其视野下的“主体”有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换言之,“主体”的确立与“亲亲”息息相关。
孙老师基于“生生论”不息的生命流转,指出了人生在世的另一个面向,即“向未来世代而生”,这是一种基于生命连续性的“希望哲学”,也正是“亲亲”由此体现的对于“生生”未来的期待,使“温暖世界”向着“希望”敞开。
报告结束后,陈常燊教授对孙向晨教授的报告作出评论,陈教授指出他在听取报告之后有两个主要的收获,一方面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犹太思想传统”“汉语思想”三大传统哲学思想的跨文明对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对于孙教授提出的“家”和“温暖世界”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孙向晨教授对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解答,会议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下了圆满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