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举办首期睿翼工作坊
2019年1月12日上午,酝酿已久的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哲学社会学学院首期“睿翼工作坊”正式开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10余位青年才俊参加了会议。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哲学社会学公司党委书记郭剑波到会欢迎,学院经理助理陈敬坤主持了工作坊,参加会议的还有学院副经理王姝彦教授、魏屹东教授等认知哲学方向的老师、员工60余人。
党委书记郭剑波代表学院广大师生,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朋友,能够相聚在一起,总是一种缘,一种心智相通的缘,一种志趣相投的缘。学院以睿翼命名工作坊,只希望奋理性之翼,穷智慧之知。学院同时举办有“睿翼讲堂”,希望能够不拘形式地为学界朋友创造理性碰撞的平台与机会,创造学术思想升华的环境与契机,共同为大哲学事业做贡献。希望能有更多思想活跃的年轻哲学人才来工作坊和讲堂讲学,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传经送宝。
一天的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心灵与形而上学”这一哲学主题,就“哲学的江湖”、“生命的意义”、“时间旅行”以及“可预测的心智”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广开思路,放飞梦想。
山东大学王华平教授报告的是“Moral Judgements and Dual System Theory”。王教授从休谟的动机理论谈起,休谟认为只有人的意愿(desire)才具有驱动行为的能力,人的信念(belief)并没有驱动行为的能力。休谟的这种主张是典型的内在驱动主义(Motivational Internalism),即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于人自身与意愿相类似的情感冲动。与此相对的观点是外在论,认为道德判断和内在驱动之间没有必要联系。外在论是认为道德判断是概念真理,是先验为真的,经验对道德判断的真值没有影响。双系统理论(Dual-system)是为了解决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争论而提出的,该观点认为人有两套认知系统,一套是快速的、潜意识的、非意愿的系统,一套是慢速的、有意识的、意愿的系统。王教授对双系统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有关自然论述(Natural Accout)的结论。
清华大学吴小安博士的报告为“生命的意义”。吴博士首先为我们阐述了“生命无意义”的两种错误论述,一是认为我们目前所做的任何事情,在整个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并不能永远存在,它必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消失而失去意义,因此我们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二是认为我们人类知识宇宙万物中渺小的一粒尘埃,我们殚精竭虑地生活,却往往能够从最高处审视到人类生活的一种荒谬感。吴博士指出这两种论述都不足以成功的说明我们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我们都在以某种方式严肃地对待我们的生活,甚至自杀、宗教信仰等方式也是在认真地生活。“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这不能否认我们生命的意义,既然有关的疑虑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通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达到“德之至也”的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刘畅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可能?”刘畅教授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关于“行动”与“行动目标”的混淆。我们有些行动内置了目标,比如跑五千米。因此,我们从“知其不可”到“信其不可”的推理过程存在着问题,我们知道行为B的目标是为了达到A,通过将目标A拆分为细小的、可实现的小目标,我们就可以达到A。
首都师范大学梅剑华教授做了“理解江湖:哲学的、看”的报告。梅剑华教授首先分析了江湖概念的产生,“江”指岷江、长江,“江”也有“出物不私、故曰公也”的另一层意思,“湖”则是指洞庭湖等,江湖这个概念体现了中国人山水相融的文化精神。通过对比罗尔斯的“正义”概念与江湖中的“侠义”概念,指出江湖儿女的侠义是首要价值,性情是次要价值。最后,他指出,日本武士精神、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士精神的横向对比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陆丁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持存与构成限制”,目的是探求事物内在属性的变化是如何可能的。根据莱布尼茨规则,即如果x与y同一,那么x与y在属性上是不可分辨的。如果我们将时间看作由无数瞬间组成,那如果我们在时间轴上任取一个瞬间,就可以构成这个对象吗?通过对时间区分的探讨,陆老师对事物不同时刻呈现的不同状态做出了解释。
厦门大学王晓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虚无的形而上学论证”。王教授针对的是Thomas Baldwin在1996年提出的减数证明,减数证明试图证明虚无在形而上学上是可能的。王教授通过归谬论证的方法,说明虚无的非增无减性并不能适用于减数证明的有关可能世界的假设,从而驳斥了虚无的减数证明。
华中科技大学徐敏老师的题目是“《楞严经》中对心的分析”,通过对文本中佛陀与阿难的对答,对心到底何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对于“心所何在”的问题,阿难提出了 “心居身内”、“心居身外”、“潜伏于根”以及“心随万有”前后各不相同的四种观点,而佛陀对这四种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指出它们都不足以成立。徐敏老师通过经典文献的研读,加深了我们对“心所何在”问题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的郁锋老师介绍了他们科研团队有关心智问题的研究成果,他报告的题目是“可预测的心智”。受4E认知运动的影响,不少的学者提出了对认知应采取一种全新的、不同的态度。可预测的心智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观点,提倡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Karl Friston以及Andy Clark,他们认为大脑是一个主动的预测性加工的机器,而不是传统认知表征主义所理解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外部世界的表征图画。郁锋老师认为,可预测的心智这种观点可以为(1)内容的内在与外在之争、(2)表征与反表征之争以及(3)人格层面与亚人层面之争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