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交往与幸福——对当前幸福讨论的一种思考”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 2012-05-27
浏览次数:
2012年5月25日下午,哲学社会学学院庆祝“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建校11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的最后一场在学院报告厅举行。学院马克思主要哲学与伦理学研究室教授姚纪纲做了题为《交往与幸福——对当前幸福讨论的一种思考》的学术报告。
讲座中,姚老师围绕“幸福与交往”主要内容有:
一、什么是幸福?
姚老师引用《词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幸福”的定义:(1)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并指出幸福论的两种形式:快乐论,认为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烦恼;完善论,认为幸福即发展人的理性,实现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完善。
在此基础上,姚老师提出了自己对幸福的定义:幸福即人的身心快乐状态和理想需求的合理实现。并引用周国平对“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灵魂的丰富。“生命的单纯”就是指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即人要有相爱的伴侣、知心的朋友、和睦的家庭,就是有最简单、最真挚的人际关系;“灵魂的丰富”即丰富的智力和丰富的内心生活,实现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和反思自己——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二、幸福感及其主要特征
幸福感即人们对生活状态和境遇的主观体验和切身感受,其中包括安全感、公平感、成就感、归属感、满足感,就是所谓的“幸福就像花儿一样”。
幸福感的主要特征有:主观性即人们对生活状态和境遇的感受;客观性即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相对性即幸福感是动态的、变化的;综合性即幸福感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科技、文化、制度、制度、民意等。
三、建立幸福指数的意义
幸福指数是以量化方式表征人们的幸福感的统计学术语,是反映人的生活质量和状态的核心指标。而在我国,“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不断清晰,这种重视呼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种发展理念上的突破、更新和进步。“幸福指数”一方面可以监测经济社会运行的客观态势;另一方面又是了解民众生活满意程度的“温度计”、“风向标”。
但是,姚老师对于这种情况很担忧,因为他认为各家公布的幸福指数评估排列中,其所列指标项目并不统一,所得结论也与日常感受不一致。他认为这是由于受以下情况的影响:全国现在还有1.5亿贫困人口;社会就业难;社会中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员工负担过重;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中腐败严重;改革中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业;表达不畅,许多上访者心中仍有不满、无奈与怨恨。而国际上也有类似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幸福感的内涵,正确估量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避免不适当地扩大幸福指数在评价社会发展中和人的状况中的作用。
四、社会交往是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内容
姚老师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谓的幸福指数有其片面性,尤其是它没有很好地发映出人的社会交往状况。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实现变革世界和生存环境的目的,通过媒体中介而展开的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构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而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深入了解到人的广泛而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中才可以全面正确地认识人。因此,作为幸福指数,应全面的反映人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及其状况,即“人的境遇和生活”,特别是从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及其状况,这是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义项。而我们现在的幸福指数中并没有突显人的交往状况,原因在于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与世界卫生组织,某些西方国家有差距,因此,我们应把人的社会交往状况作为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