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李若晖教授学术报告之一:道家价值与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 2018-12-29 浏览次数:


20181225日晚上,厦门大学李若晖教授应邀在公司101教室作了题为“道家价值与现代意义”的讲座,学院宁俊伟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并作了精彩点评。


web1.jpg

  

李若晖,男,1972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暨老子研究中心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学史、中国德性政治史研究。出版专著《郭店竹书老子论考》(2004)、《语言文献论衡》(2005)、《春秋战国思想史探微》(2012)、《老子集注彙考》(2015)、《道论九章:新道家的道德行动》(2017)、《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2018),论文集《思想与文献》(2010),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李教授指出,从胡适先生提出中国哲学以来,中国哲学实质上才历经百年,而且大多都嵌套在西方哲学的框架之中,缺乏自己的体系。所以我们在做哲学研究时,可以从古代文献出发,但是需要从文献中推演出其内在逻辑,建构中国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是一个关于概念的学科,而不是对文字进行玩味,所以要严谨定义,详细阐述。李教授以“自然与尊严”作为主要切入点,谈论《论六家要旨》中“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以此来阐述道家的精义与价值。“精神专一”谈论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动合无形”是人与道的关系,“赡足万物”是人与万物的关系。自我万物构成人的生存之境。

  

如何无形?《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讲述到:“道生一。”就是就是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因为具有整体性,所以事物之间才能形成普遍联系,缺乏整体性,一物就不能以它物作为自身生存的前提条件。故,有道,有整体性的存在,事物才能够与其他事物产生联系,也因此才能够存在,所以是根本的前提条件。认识一个物,都是建立在与它物的区分中,万物缺乏它物与之相区分,万物之外无物,所以的性质就是虚无。的无形,是因为是万物之整体及整体性,没有与之相区分的存在,在无区分的意义上成为无形。无区分就是无边界,所以万物作为整体与一物的区分就在于边界的有无。“道物不二”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区别于西方的“超越论”和中东的“善恶二元论”。

  

什么是“精神专一”?我们认识一个陌生事物,往往是认识这一事物与已知之物的关系,进而来定义一个事物。而精神是抽象的,不与其他事物接触,所以不能被理解。即“精神不与物接,故无形。”而在道家的知识框架中,精神不与物接是道家的预设,就意味着精神是内在自足的,这就是专一。

  

“人”的概念在道家中又是怎么被推出的?与“精神专一”相对的状态是精神不专一,即精神被迫与物接。但是精神在前提条件中规定了不可以与物相互接触,于是引入了“人的躯体”这一概念,来沟通精神与外物。而“圣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既是“道”的传播者,又具有外形,进而以圣人来阐述躯体与精神的关系。即圣人是“内道外物”,是“道物”的结合体,他的内心是无情的,但是他的外在仍然表现出有情,这是与万物所适应、相互感应而产生的。尧作为圣人,正是“内道外物”,其内为“冥”,亦即,外显者则其肉身、言行,所谓“迹”也。


web2.jpg

  

人与万物又具有什么关系?此时先从“赡足”的概念进行理解。赡足是人对于“量”的主观评价,是基于而又区分于对量的客观计量,且具有可理解性。就如同“饱”这样一个状态,每个人都能理解“饱”,但是每个人需要的饱”对于相应的食物量又是不同的。所以“赡足”并不以任何一个具体的物作为工具,虽然不可衡量,但是其感受却又能被普遍理解。而人“赡足万物”就是与万物产生联系,进而保障自己的生存,但是却没有超越这种自然的联系。所以道家提倡“无为”实际上是由于人与万物建立起新的联系之后会破坏万物原本的整体性,产生更多所谓“无用之物”。所以人不能够作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物,是世间的一个类”。道家致力于破除“人是高于万物的一个物类”,从而达到“万物齐一”的状态。李教授提出“尊道贵德,以万物之每一物皆为唯一物,即是万物之每一物之自然,亦即万物之每一物之尊严。”

  

本次讲座,李教授简单地提出了当代哲学构建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道家的价值,条理清晰又具有思辩性的讲解使在场听众对道家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充分了解到道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在简短的观众提问环节之后,主持人宁俊伟老师宣布本场讲座结束,并对李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

  

供稿人:林姝玮

首 页| 关于bat365| 团队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团学工作|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