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曹峰学术报告:《老子》生成论的两条序列
12月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峰教授应邀于腾讯会议开展了题为“《老子》生成论的两条序列”的线上讲座,公司部分老师及本科生、研究生在哲学社会学学院会议室听取了此次报告。陈敬坤副教授担任此次报告的主持人,宁俊伟教授担任此次报告的评议人。
曹峰教授认为,仅仅从“道”生万物的角度去理解《老子》的生成论是不够完整的,《老子》的生成论可以分为“生”论和“成”论两个序列。老子不仅关注万物的发生,同样关注万物的成长。“道”和“德”在生成论中分别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只有从这种独特的生成论出发,我们才能把握老子强调“玄德”和“无为”的重要性,才能明白道家突出“自然”和“自生”的必要性。由此,曹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第一,“生”与“成”是并重的两个序列。
从《老子》第五十一章中的“道生之”到“常自然”可知,万物的发生,仅仅有“道”之“生”还不够,还需要“德”之繁殖和养育;从“故道生之”到“是谓玄德”再次重申,“道”使万物出生,“德”使万物繁殖、生长、发育、结果、成熟。所以“道”与“德”并重。这个“德”一般可以从两个向度去解释。一方面,如张岱年所云:“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于道者以成其体者为德。德实即是一物之本性。”第二个向度,如刘笑敢所言,“德”有时候指的是“道之功能的具体体现和保证”、“道本身也有德,道之德并非个体特征”。因此,我们在讲生产论必须要把“德”考虑进去,“道”的职责在于始,“德”的职责在于“终”。
第二,对于万物的生长,德是怎样的作用方式呢?
曹老师指出,第五十一章最后部分明确指出,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在《老子》政治哲学中,圣人“无为”导致百姓“自然”是最为核心的关键,那么,圣人的“无为”可以说正是对“玄德”的体现和发挥。《老子》并没有像“是谓玄德”那样,对“无为”加以定义,但“无为”的实质,即“道”对于万物不主宰、不强制,任由万物自生自长,却正是“玄德”的要义。此外,“玄”在《老子》中,既有幽暗深远的意思,在很多场合,也带有否定的意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全部是否定的、反向的行为。因此,“玄德”以及与“玄”相关的用语在本质上与“无为”相通,如果说“玄德”是“道”的作用和功能,那么,“无为”可以说是“玄德”行为上的表达方式,换言之,“玄德”为“无为”的合理性提供了生成论意义上的理论基础。
第三,《老子》为什么会提出“道”、“德”并重的生成论呢?为什么要把“生而不有”之“玄德”定义为“道”的作用方式呢?
曹老师认为,首先,“无为”、“守柔”、“谦下”、“清静”、“不争”是“道”的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可以视为是阴性的、母性的,具有月亮、大地的特点,因此可以将“道”、“德”与“天地”、“日月”、“阴阳”、“男女”等对比、联系起来,这些对称的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应该是早于《老子》而出现的,构成了《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同时,“天地”、“日月”养育着人类的生存,能够左右人类的命运,却只有奉献、宽容,没有索取、偏私,由此体现的天道也成为《老子》提炼“道”之品德的资源。显然,《老子》在将“道”提拔成为一个超越对待的、独一无二的哲学概念的同时,又保留了大量只有在对称概念中才会出现的特征,如用阴性的、母性的柔弱不争作为“道”的品德,吸收了大量天道所体现的宽容无私品格,结果造就了“生而不有”这种独特的“玄德”,造就了既是主宰又刻意否定主宰、既是施用方又刻意否定施用痕迹的独特理论。这种即“体”即“用”,既拔高“道”又留下“德”,甚至强调“用”高于强调“体”,强调“德”高于强调“道”的思维方式,是《老子》哲学、道家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一大特征,也是《老子》生成论不同于一般生成论的精彩之处。
最后,宁俊伟教授作了专业的点评,指出曹老师为我们思考研究“老子”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并提倡同学们要学习曹老师论证问题的方法,在互动提问环节,曹峰老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