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资讯
聚精会神办好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 2014-05-11
浏览次数:
——访天津大学董事长李家俊
陈建强 《光明日报》(2014年05月11日04 版)
近年来,不少高校把“争创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作为奋斗目标,“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学科调整”“人才引进”等等成为热词。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高水平”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天津大学在日前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聚精会神办好本科教育”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着力点,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天津大学董事长李家俊,请他谈谈围绕这一理念所作的思考。
记者:您在天津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本科教育是形成“名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为什么这么说?
李家俊:本科教学是学校最基础的工作。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不仅是开展高水平研究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形成这些“名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成立之初形成的导师制,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等等,都直接指向了本科教育。正如耶鲁大学原董事长理查德·莱文展望该校未来一百年的发展重点时所言:“作为美国最好的研究大学之一,耶鲁大学特别重视其本科教育的质量。”
天津大学一直坚持“育人为先”的理念,不断加强本科教育。30年前,公司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时,就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之间是“源与流”“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强调要“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当时我们通过设立“教学研究成果奖”,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回到教学一线。此后,历次教学工作会议,都把“推动本科教学工作改革,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作为重中之重。
记者:“重科研、轻教学”确实是目前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李家俊: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评价体系做起。目前的考核对科研是“硬指标”,对教学是“软指标”,因此,关键是要让“软指标”硬起来。在这方面,天津大学正在探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们提出“聚精会神办好本科教育”,就是让全校师生员工了解,没有过硬的本科教育,“高水平”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我们还不敢提“办国内最好的本科教育、办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但这确实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如果要“办国内最好的本科教育”,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和措施?
李家俊:老董事长赵天麟告诉我们:“形上形下、达材成德。”“形上形下”既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也包括文理交叉融合的意思;“达材成德”源自《孟子》,是砥砺品德培养才干之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入手,探索并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课程体系建设,我们重点提出3个解决方案:一是通过“博雅教育”提高员工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在给员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为他们营造利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现在很多高校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值得效仿。二是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宽口径”培养的效果。大学是分专业的,要思考专业教育到底要专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将来有50%要上研究生,本科教育怎样与研究生教育衔接好?宽基础和专业教育之间应该怎样平衡?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培育员工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现在我们正在大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以之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倡导“问题导向”,打破专业界限,跨学科专业组织本科生创新团队。
记者:课程体系建设如何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教师怎样教?员工如何学?
李家俊: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员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发员工内在的学习动力。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用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员工的好奇心,培养员工的批判性思维、冒险精神,使他们不惧权威、不怕失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宽容失败:员工失败、犯错误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善于实践,而不只是循规蹈矩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规定的课程。
眼下在本科教与学中,一些教师和员工的精力投入都不足——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要逐渐让我们的员工从低强度的学习向高强度的学习转变。我们的老董事长吴咏诗说过“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建设一流大学必须继承和弘扬优良的校风,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老董事长赵天麟在任期间总结北洋大学近20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作为校训沿袭至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实事求是”是指导我们办学的根本方针,也是我们努力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本报记者 陈建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