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
文章来源:《求是》2018年第1期
作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论述,站位高、视野广,措施实、施策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阐释“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性问题
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战略地位,将我们党对教育地位与功能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意味着要将教育放在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中布局谋篇,将教育优先发展贯穿改革全局、工作全线;意味着要将“更好的教育”放在民生首位,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意味着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和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二、深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循着这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长期的根本任务,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论述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是重视“德”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提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二是重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提出青年价值观养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三是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是进一步阐释了家庭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这些重要论述,清晰地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使命的坚守。
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一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二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强调“党对教育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更是根本性制度安排”。三是明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员工成长规律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民族的未来着眼,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将自我修德、学校育德、家庭培德相统一,系统地解答了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新境界。
三、深刻回答“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这一方向性问题
“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办好教育的根本动力。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概括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前沿,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推进教育发展。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是强调“扶贫必扶智”,提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高度关注民族地区教育,强调“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三是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大众、让人生出彩的职业教育,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四是关注困难群体教育,提出让随迁子女公平享有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要关爱留守儿童,支持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为残疾人谋福祉等教育思想。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育人为本,质量立教”,强调“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并将人才作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最持久最有力的支撑。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视改革创新,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一是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二是明确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三是强调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动力问题,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及策略,解答了怎样办教育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
四、深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样培养教师”这一关键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聚焦“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一问题,深刻阐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工作方针和根本任务,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这一论述进一步确立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性地位。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四有”标准直指教师职业的核心,揭示了科学的教师观的内涵,为广大教师确立了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教师素质的基本追求。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师的道德使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员工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员工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员工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员工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教师观。
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教师成长进步,要求“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并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教师地位,体现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着力推动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既着眼宏观全局,又涉及具体工作;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明确的实践针对性;既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又面向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未来,对于我们做好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向新时代,我们要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蔡春玲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