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观点资讯
观点资讯

“双一流”怎么看,怎么干?

发布时间: 2017-03-15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第17版

 

“‘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前不久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幽默地说。面对中外记者,他郑重重申:“‘双一流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的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等都已具备。双一流建设怎么看、怎么干?记者采访了多位高校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要定性为8个字,那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其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陈宝生指出。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双一流建设始终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协调一致。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强调,坚定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创建世界一流的根基。

 

世界一流好理解,可中国特色在高校发展中如何定位?南方科技大学董事长陈十一举了一个例子:我在美国做了20多年流体力学研究,在美国,由于技术领域的高度成熟,这门学科发展已经处于稳定阶段。但在中国,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等多个领域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流体力学的应用空间依然很大,这样的学科就应该定位成需要发展的学科,并且有可能建成一流学科。

 

那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哪儿入手?世界一流大学是通过现有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然后整体进入世界一流,是以学科为切入点的。华中科技大学董事长丁烈云认为,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办出特色,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根据《办法》,我国将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以一流团队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

 

有的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设一流学科。陈宝生说。

 

双一流铁饭碗还是瓷饭碗

 

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是竞争出来的,就是俗话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陈宝生强调,在遴选双一流时,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都必须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坚持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他解释道,竞争优选,即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是竞争出来的;专家评选,即请专家根据标准评选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政府比选,即由政府根据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即名单不是终身制、固化的,一个周期完结时,如果学校、学科不合格就要让位。

 

根据《办法》,将建成高校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将被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为动态调整机制点赞。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专项资金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对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减小支持力度。

 

陈宝生透露,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然后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公布第一批学校和学科名单。

 

扶优扶需扶特扶新,让院校差别化发展

 

根据《办法》,我国将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

 

我呼吁,扶需扶特就应该往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东北的高校倾斜。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表示,我国人才建设方面早有类似的倾斜政策,我多次参加杰出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的评审,这两类人才都有面向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和东北高校的倾斜政策。

 

前不久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别的小组讨论会场里,几种声音形成交锋:好几位来自地方高校的政协委员提到:中国90%以上的高校是地方高校,要控制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绝对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少来自中央高校的委员则认为:“‘双一流建设就应当是扶优工程。当然,也有第三种声音存在:所有的学校在双一流建设的龙头牵引下,虽然绝对差距拉大了,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会全面提高一个台阶。

 

华北电力大学原董事长刘吉臻说:“‘双一流最终只能是少部分高校,各类高校要各自找准定位、获得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专家指出,要处理好双一流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关系,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是平地上插几根旗杆,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平原变成高原,让旗杆变成高峰也有专家表示,学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带动整个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这才是核心。

 

双一流建设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

 

双一流评选在即,各大高校已不乏抢帽子的硝烟。何为帽子?就是具有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名头的高层次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双一流建设,也是一场人才争夺战。

 

如果双一流建设仍然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等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为依据来排名,那么,人才抢夺大战在所难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强调,不能数帽子,现在人才流动无序在于,根本就不考虑流动的这个人才是否对团队建设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增加一顶帽子

 

与个别人向钱看来说,更多人才的流动背后是迫于某种无奈。我去年到甘肃、宁夏去了一趟,那里最大的问题是学科点少。人才想发展,却苦于没有发展空间。这些评上帽子的人,在当地院校连博士生导师都当不上,除了走还能干什么?左东岭举例说。

 

有专家担忧,有些大学把双一流建设简单化为一些数字指标的目标达成,甚至不惜重金四处挖人,这是要不得的,因此,双一流建设要重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塑造,如果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当其他地方有更优越的条件时,这些人才可能随时离去,数字指标也随之而去。

 

《办法》对此提出应对之策:双一流建设将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多元客观评价,不再单独组织申报,避免突击整合、互相挖角等无序竞争、恶性竞争。

 

高等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是对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何友认为。在这方面,还有专家建议,和人才事先签订合同,等到合同到期,人才方可以再次选择,从而保证合约期内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稳定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首 页| 关于bat365| 团队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规章制度| 学术资源| 团学工作| 哲学云数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