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理念引领一流团队建设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09日 07 版
蒋洪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团队建设理念是高校团队建设的灵魂,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以科学理念引领。
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辅相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为不易、有所不为更难。过去一个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和综合化,高等教育趋同化、同质化倾向严重,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院校之间恶性竞争、有学科高原无学科高峰等问题。放眼世界,即便是一流大学,也并非每个学科均为一流;相反,有的大学并非一流,但某个学科可能是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坚持有所为,就要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优化学科结构,找准优势和特色,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带动大学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坚持有所不为,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团队建设切忌盲目扩张、贪大求全,而要敢于舍弃,合理压缩团队建设规模,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学科。当然,有所不为的学科并非一成不变,如果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有的学科也可由“不为”转变为“有为”。
树立交叉融合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学科交叉融合意味着学科分化与综合相结合,这样既可提高现有学科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也可衍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催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出台扶持学科交叉融合的政策,完善激励机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打破学科壁垒,扬长避短、优势叠加,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优势学科群,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交叉应用的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同时从校内、校际和国际三个层面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实质性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经世致用的理念。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团队建设的价值旨归。团队建设应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坚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着眼国家发展战略方向,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创新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团队建设只有紧紧围绕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坚持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建成一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战略研究、决策咨询、思想文化引领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自然科学团队建设应立足科技前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攻关和应用科技研发,实现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础学科应通过探索解决学术前沿问题,创造新知识和精神财富,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董事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