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观点资讯
观点资讯

高等学校的职责使命

发布时间: 2016-01-20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6012013

 

作者:唐未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责任担当是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责任”的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责任境界。

 

责任是人类社会崇尚的基本价值理念,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做好分内的事,把尽责作为起码的行为操守和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把责任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紧密相连,赋予了每个人尽责担当的职责使命。把责任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把履行责任提升到贯彻党章、宪法的高度,突出了责任落实在责任链条中的地位。从而为责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我们尽责担当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等学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责任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认真履行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职责使命,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谱写好实现中国梦的高等教育新篇章。

 

要履行好加强高公司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使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从严治党的第一责任,把党建工作作为主业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我们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领会和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将讲话精神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强化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建好舆论阵地,强化正面引导,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按照“研究无禁区,课堂有纪律,行为有底线”的原则,强化课堂以及讲座论坛报告会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充分借助课堂和各种传播媒体旗帜鲜明、及时有效地传播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师生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绩效考评办法,落实责任追究,加大相关经费投入,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

 

要履行好人才培养的职责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人格的养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履行好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职责使命。高校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明确发展定位、战略、目标、思路等,在内涵式发展中实现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坚持内涵式发展,要坚持规模与质量的协调统一。没有一定的规模,无法完成培养大批人才的任务;而没有质量的提高,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改善“硬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办学的质量与水平。只有将规模与质量协调起来,才能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坚持内涵式发展,要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行为。要立足现实条件谋发展,同时使当前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防止和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问题。坚持内涵式发展,要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培育和弘扬优良学术风气,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团队队伍和员工队伍,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要履行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职责使命。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关切和期盼,必须把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立足自身实际,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不断改进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激发新活力、增强新动力、再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提供可靠保障。

 

要履行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使命。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要特别注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使学校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开发基地。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首 页| 关于bat365| 团队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规章制度| 学术资源| 团学工作| 哲学云数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