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

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 2017-11-07 浏览次数:

 

2017116日,扬州大学文艺学、美学领域资深专家姚文放教授应邀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访问,下午,在哲学社会学学院会议室,姚老师为学院广大师生作了题为《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的学术报告。参加报告会的有哲学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等相关学院和专业的员工、青年教师,会议由哲学社会学学院郭剑波书记主持。

 

 

姚文放,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文学评论》杂志编委;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负责人,扬州大学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文艺学博士点负责人,扬州大学中文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负责人,扬州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扬州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审美文化学导论》《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等十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次,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2项结项获“优秀”等级,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主持的《文学概论》课程为“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十二五”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所著教材《文学理论》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年来一直为本科生上课。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百余人,指导博士论文《文类研究》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培养的博士生1人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姚老师从审美文化的层面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做了知性分析与辩证批判。中国与西方在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上不同,如果做一个通用的阶段划分,那就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在时间序列中,前现代一般指古代,现代指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的启蒙时期,后现代则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时期。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虽然在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不出这一基本框架。这就造就了分别标示这三个历史阶段审美文化状况的关键词,前现代突出的关键词是“是”,现代盛行的关键词是“非”,后现代流行的关键词是“去”。

 

 

接着,姚老师围绕三个关键词和三种句式,详细解释了不同审美文化阶段的内涵和特质。在前现代的审美文化中更多读到的是“是”,古人对于审美文化的判断往往使用“是……也是……也是”的句式,表达了对事物在未分化状态下兼有多重属性的认定。在古希腊人那里,在中国古人这里,对于事物的把握都是整体性的、浑整性的,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浑然一体。与古代审美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审美文化习惯采用“否定格”,常用的句式是“非……”“无……”“不……”。非功利、非实用、非逻辑、非理性、无概念、无目的等等。德国美学家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等人的美学体系不同、立足点不同、倾向不同,但在廓清审美领域与其他精神领域之间的界限方面的做法相同。而中国国人的美学学科意识相对滞后,长时间停留在前学科状态中,受王国维的等第一代“海归”的影响,才逐步取得自身的学科自觉性与专业独立性。表征后现代审美文化取向的是“去”字。“去”是消解、祛除、突破。“去……”成为流行的句式。将后现代审美文化放到当今商品经济、消费社会的语境去考察的话,这种去分化的潮流声势浩大。后现代审美文化打破了以往那种自律排他的封闭状态,向广阔的文化领域扩张,取消了在分类学意义上加在审美和艺术身上的界限。使得审美与哲学、宗教、伦理、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新闻之间的界限消解。这种审美和艺术不是传统的、经典的,而是带有娱乐性质的亚审美、亚艺术。后现代审美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得“审美”概念具有包容性与弹性,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

 

 

最后,姚老师就相关问题与在座听众进行了热烈互动。哲学院梁晓萍教授号召大家学习姚老师的三种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宏观把握与概念梳理的抓本质能力,关切现实世界的关怀能力。下午5时许,讲座圆满结束。

 

 

 

 

 

 

 

首 页| 关于bat365| 团队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团学工作|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