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

北京大学哲学系徐凤林教授来公司访问讲学

发布时间: 2017-09-12 浏览次数:

 

20179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徐凤林教授应邀来公司访问讲学。晚上7点,徐凤林教授在学院101教室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俄罗斯哲学的自由主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青年教师原海成博士主持。

 

 

徐凤林教授以著名哲学家祁克果的一段话为讲座拉开了序幕:“人宁愿在他所生存的现实中进行思维,而不愿在他思维的范围内生存。”徐教授指出,一般来讲,哲学有两条可供进入的路径,分别为知识论和生存论。知识论路径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对于原则和规律的适应;第二、人应追求客观真理,服从真理;第三、更为核心的是,人自由的程度是有限的,自由不应当超出人认识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讲,整个伦理学学科的意涵,就是指人认识到必然性,并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服从必然性。

与传统知识论不同,生存论则认为,生命的实在是第一性的,应该将人的生存现实放在第一位。生存论哲学在俄罗斯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徐教授以俄罗斯著名哲学家舍斯托夫为例,帮助大家对此进行理解。舍斯托夫不赞成“哲学是反思”,而认为哲学是“突破可能性”的一场斗争。徐教授认为,生存论哲学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人自身就是完整的存在本身,这样的一种存在处在变化之中;其次,客观真理不再是绝对化的,人的生存现实是绝对的、第一性的;第三,可能性没有界限,思想面向“不可能”的努力是应当得到辩护的。因此,生存论哲学具有一种批判性,它承认矛盾,为人的个体自由提供了辩护。徐教授还指出,悖论是思想的激情,是哲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场的同学们都认真聆听,积极参与,在提问环节中,场面十分热烈,很多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问题,徐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回应与解答。公司员工提出了“东正教信仰下的原罪”问题。徐教授对此的回应是,东正教不强调“原罪”说,不把人当作某种成型的对象。这背后有更为深刻的意涵,东正教认为,人就像是一条射线,其起点是一个潜在的人,极点是人和上帝的合一,这个极点无法到达,但却提供了一个方向,人的全部应该是整个过程,而所谓的“罪”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偏离了路线和方向,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本质的人。徐教授对此提出了中肯的评价,这种哲学虽然带给人们对于未来以及得救的希望,但却可能忽略了公共性和理性,继而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造成不利的因素。

在场同学还提出了别尔嘉耶夫的“客体化基督教”该作何解的问题。徐教授以《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为例,指出自由面临的必然命令就是受奴役。而东正教认为,上帝的概念本身便是一种对上帝的客体化。因为语言在传统中延续,具有公共性,语言本身包含着一种限定,所以,基督教的有形教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基督教信仰本身的客体化。

在讲座后,徐教授还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并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

 

 

 

 

首 页| 关于bat365| 团队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党群工作| 团学工作|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