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4
2023年11月2日晚,公司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蔡曙山教授为学院“睿翼讲堂”做了题为“大科学时代重新审视语言、逻辑与认知”的线下学术报告,报告由公司周北海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蔡曙山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所提出的“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的论断出发,围绕认知科学框架下语言、逻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今天的主题“大科学时代重新审视语言、逻辑与认知” 并将从“认知科学引领大科学时代”“语言学革命与认知科学之创立发展”“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逻辑学有哪些影响”“语言、思维、文化的高阶认知研究”“当前的一些问题及简单讨论”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认知科学引领大科学时代。首先,蔡曙山教授通过分析大科学的内涵指出大科学就是综合时代的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大综合。并且通过例举各种各样的实验(裂脑实验等),表明在认知科学的框架下,逻辑中使用的演绎推理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如三段论)是左脑的工作方式,逻辑中使用的归纳推理的、自下而上的综合方法是右脑的工作方式。接着,进一步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是将人类知识划分成不同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21世纪是综合的时代,认知科学被放在了更大的综合体——聚合科技NBIC中。最后,蔡曙山教授指出,认知科学是聚合技术(NBIC)的先导。原因在于,规划和设计技术需要从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个层次上理解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用纳米科技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进而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使它工作。因此,综合时代的大科学,就是以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NBIC统领的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它是人类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的大综合,认知科学引领大科学时代。
第二,语言学革命与认知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蔡曙山教授指出,认知科学的创立离不开众多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工作。其中包括: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结构理论的建立及其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奥斯汀(J. L. Austin)和塞尔(John R. Searle)的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及其后英美哲学的发展;冯诺依曼(von Neumann)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沃森(James D.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后生命科学的发展;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肖(J. C. Shaw)乌瑞克·内舍尔(Ulric Neisser)对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其后的发展等。
在回顾认知科学的建立过程时,蔡曙山教授对认知科学的建立、标志、支撑学科等进行了说明。他指出,正是在上述语言学等的发展背景下,在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6大学科整合在一起,以研究“在认识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的过程中,认知科学建立了。认知科学成为一个学科的三个主要标志是:①《认知科学》期刊创刊(1977年);②斯隆报告(Sloan Report)论述了认知科学的技艺(1978年);③认知科学协会(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1979年)。认知科学的六大支撑学科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并且这六大学科分别与认知学科交叉产生了认知科学的六大核心新学科: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认知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对于新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蔡曙山教授指出,教育学被纳入认知科学学科框架,从而形成了6+1学科框架。
第三,认知科学发展对逻辑学的影响。蔡曙山教授表明,在认知科学看来,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头脑里的东西、是左脑的加工方式;而逻辑学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对逻辑的理想表达(理想模型)、是书本上的东西、是对左脑的逻辑加工方式的摹写。
因此,对于认知科学对逻辑学的影响,蔡曙山教授将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到现代逻辑的背景之中,得到了逻辑学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即认知逻辑(cognitive logic)。并且,相应的,以具体的例子解释了认知逻辑的六大学科: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心理逻辑(psychological logic)、语言逻辑(logic of language)、人工智能的逻辑(logics in AI)、文化与进化的逻辑(logics in culture and evolution)和神经系统的逻辑(logic of nervous system)。
并且,就心理逻辑而言,蔡曙山教授指出,心理学家并不想无条件地接受逻辑学家的这种理想模型。他们想知道,人们在具体的思维中是怎样应用、接受这些推理形式的,以及心理因素对逻辑推理的影响。为此,蔡曙山教授例举了一些心理学家的实验来表明认知科学对逻辑学的挑战,例如假言推理和沃森选择任务实验、三段论和里普斯的心理行为实验、决策与卡尼曼-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
第四,语言、思维、文化的高阶认知研究。蔡曙山教授主要介绍了人类认知的五层级理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五个等级: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文化认知。其中,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是非人类动物的认知,例如软体动物,没有脑,并且凭借神经和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人类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语言认知及其上的思维认知和文化的高阶认知,人类有了语言(概念)就有了思维,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基于此,蔡曙山教授提出了中国语言、思维和文化的逻辑。
第五,当前的一些问题及简单讨论。蔡曙山教授简要的介绍了关于逻辑的一些问题,例如逻辑学和逻辑的区分问题、认知科学对逻辑学的挑战、新的认知逻辑框架,并认为这些问题已穿插在之前的四点论述中。并且,蔡曙山教授希望每个同学能够通过今晚的讲座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而结束了本场讲座。
在答疑互动环节,蔡曙山教授就“如果从认知的视角出发研究逻辑,那认知逻辑的定位是否就不是规范的,而是描述的?”“在外国哲学专业中,如何能做出有区别性的跨学科研究?”“认知科学和生物学有没有关系?”等问题分别给予细致深入的回应和解答。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bat365中国官方网站学术报告厅内听众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bat365中国官方网站 李伟供稿
公司订阅号
公司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