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bat365中国官方网站网站!

学术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讲座回顾丨梅剑华:张岱年先生的分析唯物论

发布时间:2023-09-27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9月16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举办“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十五场学术报告,由bat365中国官方网站梅剑华教授主讲,题为“张岱年先生的分析唯物论”。项目首席专家江怡教授主持讲座,bat365中国官方网站陈敬坤教授为点评嘉宾。

江怡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梅剑华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主要事件“科玄之争”为背景,引入“张岱年先生的分析唯物论”问题。30年代,作为对科玄之争思想氛围的回应,张岱年先生提出将“唯物、理想和解析三者相结合”的分析唯物论。从唯物论的世界观看,张岱年承接了张载、王夫之的气论传统,受到维也纳学派物理主义的影响,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方法论上,张岱年对直觉的哲学方法持有保留态度,把逻辑分析作为基本的哲学方法,把辩证法作为普遍的科学方法。张岱年一方面充分吸收当时的国际前沿哲学思想(辩证唯物论和逻辑经验主义),另一方面扎根中国传统思想,汇通古今,以成就其分析唯物论。梅剑华认为,张岱年具备了中西汇通视野,他提出的分析的唯物论是当时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结合的一个重要例证。

梅剑华教授作线上讲座

梅剑华指出,张岱年对哲学的定义与分析哲学非常相似,都非常注重概念分析。而冯友兰与张岱年不同,他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论证对于哲学是重要的。由此可见,冯友兰受到当时分析方法的也很大影响。在《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把中国哲学分成一般哲学和特殊哲学,又把一般哲学分为三部分:第一,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天道论(本根论和大化论);第二,伦理学的人生论/人道论;第三,知识论和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的致知论/方法论。张岱年将特殊哲学分为修养论和政治论两部分,并对一般哲学和特殊哲学两部分都做了相当多的讨论。

张岱年的宇宙论分为本根论与大化论两部分。本根论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和关于天道的观点。张岱年认为,本根论和本体论是有区分的。在《中国哲学大纲》中,他对本根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本根概念含义有三:“始义、究竟所待义、统摄义”或“不生或无待;不化或常住;无形或形而上”三义。“此三项意谓虽各有不同,其实只是一。统摄万有者,必即事万有之究竟所待,而亦必即世界之最原始者。究竟归一,不容为二,三义实是相通的。”他认为本根的三个意思可以统一。后来,当他提出分析唯物论时,则认为这三个含义很难统一,并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梅剑华指出,本根论对应的是西方的本体论,大化论相当于西方的宇宙论,更一般来讲,是宇宙历程之变化,是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流行。张岱年受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传统哲学“气化流行”的影响,提出了“大化三极”的观点:宇宙演化有元极、理极与至极。元极是最根本的物质存在,理极是最根本的原理,即最普遍的规律,至极是最高的价值规则,即元极为物、理极为律、至极为心。梅剑华认为,这些分别对应中国传统的气学、理学与心学,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哲学传统做了总结,其根是三极以元为本。

接着,梅剑华在讲座中对张岱年提出的“生生两一”的观点、“一本多极”的思想做了介绍,并进一步对“体用”四种涵义做出区分,即质能、常变、本末、实幻。梅剑华认为,正是在这四种概念基础上,通过总结前人思想,张岱年将本体论分为物本论、心本论、生本论、理本论与实证论(反本体论)五种,并对物本论的合理性做出了说明。张岱年的物本论有三个层次:第一,物是质与能的统一。按照当代物理主义的解读,微观物理事物是本体论的基本存在物;第二,物和常是统一的。按照当代物理主义的解读,这可以总结为物理规律主义;第三,物本心至,心出于物而可以克服物。从当代物理主义解读来看,张岱年的立场接近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关于张岱年的唯物论。梅剑华认为,张岱年的唯物论思想有三个思想资源:第一,中国传统的气论;第二,维也纳学派的物理主义;第三,辩证唯物论。张岱年对这三个思想资源并非简单吸收,而是有所超越,力图把这三个资源综合起来。张岱年的唯物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改造传统气论,将物质本根论改造为物质基本论;将气与当代物理学的物质理解接通;第二,接受辩证唯物论,反对机械唯物论/物本论;第三,借用物理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科学证据,但不将物理主义视为语言学版本的物理主义,不将经验限制为感觉经验;第四,虽然接受辩证唯物论和物理主义方法和科学态度,但不反对形而上学,而是要建立形而上学。

关于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梅剑华指出,张岱年的“综合创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唯物论上面,也体现在方法论上。冯友兰曾指出,中国哲学无“形式的系统”,但有“实质的系统”。张岱年的工作就是要为这个“实质的系统”建立其“形式的系统”,给中国哲学穿上系统的外衣。梅剑华认为,张岱年的工作不仅是给中国哲学穿上系统的外衣,而且是用系统的形式,用分析的方法重塑中国哲学,这不仅是无伤中国哲学,而且是在推进中国哲学的发展。张岱年的方法论包含直觉法、逻辑分析与辩证法,其中,分析的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张岱年的哲学方法论也被称为方法论上的多元主义。

张岱年的哲学研究主要运用了三种方法:一为体验,二为解析,三为会通。体验包括基本感官经验、内在感觉经验和活动经验。梅剑华指出,体验主要是在实践经验中考察对象,因而和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维也纳学派不同,张岱年把哲学命题分成了三种:一是统概的经验事实命题;二是名言命题;三是基本价值准衡命题。张岱年认为,解析分为名言的解析和经验的解析。前者可分成意谓的解析、命题的解析、问题的解析、论证的解析四种;后者可分成三种:第一,经验所含要素之辨别;第二,诸要素间关系之察识;第三,现象与其他现象之异同的辨别。解析为于同见异,剖一为多。会通则系于异观同,合众为一。梅剑华认为,与维也纳学派和新实在论不同,张岱年的解析以实践为基础,以会通为指向。在张岱年看来,方法的核心点就是解析,以它为纽带连接汇通和实践。哲学的目的在于“至广大而进精微”。哲学要“致广大”,在方法论上就离不开“会通”。

针对三合一的哲学方法与辩证法的关系,张岱年认为,逻辑是一切学术之基本方法,包括了演绎法、归纳法、辩证法。归纳法包含演绎,辩证法又含容归纳,故演绎为最基本方法,归纳为第二级方法,辩证则为第三级方法。因此,体验、解析和会通的结合,本身体现了辩证法。而一种方法要成为哲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能把握哲学所把握的对象,第二是能够作为思维的方法,第三是以体验代替直觉。

最后,梅剑华从三个角度考察了张岱年哲学的价值。第一,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当代形而上学从关心何物存在,到关心何物奠基,发展到关心世界的结构。张岱年先生在批判传统气论和机械唯物论基础上,提出物质基本论,以及一本多极、物本心至、物源心流、心出于物、物克服心等关于心物关系的论述,这些都暗合了当代形而上学的发展。第二,在分析哲学的三种主要方法中,即逻辑分析、概念分析和语言分析,张岱年推崇的是逻辑分析;在自然化、科学化、实证化方面,张岱年认为哲学要和科学保持一致;在日常语言分析、实践化、常识化方面,张岱年重视生活经验、重视辩证法。梅剑华指出,按照他总结的三种分析方法,张岱年属于综合派,但他的综合是以逻辑分析为基础,以生活经验和科学经验为证据的一种分析方法。第三,如果依次从形而上学、科学与常识三种角度来理解物理主义形态,张岱年的物理主义依次是把本根与大化结合的基本物理主义、当代气论的科学物理主义以及物本心至的常识物理主义。梅剑华认为,张岱年的早期论述中就包含了这三种形态的物理主义。从无我与有我的争论来看,张岱年支持有我的物理主义。因此,梅剑华认为,分析的唯物论是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未来的分析唯物论也许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哲学的一个值得建构的理论。

在点评环节,陈敬坤指出,报告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国内分析哲学思想的惊艳发展。张岱年不仅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想有准确把握,还将这些思想融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其中有些观点非常具有先进性、启发性。他认为,张岱年的哲学在形式上可能有失精致,但格局宏大、气魄不凡,是我们当代中国学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张岱年重视哲学的中国表达,可以视作当下提倡的汉语哲学的先声。报告还清楚地表明了张岱年的哲学与当代哲学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讲座内容,陈敬坤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按照张岱年的观点,事论能否为气论奠基?第二,能否进一步阐释事论与气论之间的关系?第三,为什么张岱年如此富有中国特色且有创新性的唯物论在国内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梅剑华对陈敬坤的提问均做出了详细且富有启发性的回答。

陈敬坤教授作点评

梅剑华教授回答问题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来自全国各高校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bat365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88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公司订阅号

公司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