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9
2019年1月5日至7日,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晓阳教授应邀到公司讲学。5日晚,王教授在学院101教室作了题为“非主观的心灵”的学术讲座。学院经理助理陈敬坤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魏屹东教授、王姝彦教授、尤洋教授、陈常燊教授等作为评议人进行了精彩点评,学院从事心灵哲学、认知哲学等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王晓阳,江苏泰州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意大利托伦托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系访问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以及相关形而上学问题等。
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运用科学来探究未知并解释一切蔚然成风。在哲学的历史舞台上,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理主义的兴起。物理主义登场不足百年历史,然而却被普遍认为体现了“时代精神”,成为了当今占统治地位的科学世界观。
王晓阳教授先从物理主义说起,再到提出“心灵的主观性”,由此引出今天的主题“非主观的心灵”。物理主义者们普遍对科学抱有好感,虽然有些现象看上去似乎是难以获得科学解释的,但是绝大多数物理主义者仍乐观地相信,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原则上应当可以解释世间的一切,哪怕现有的科学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由于这一理念得到当前绝大多数物理主义者的认同,因此我们将它称为“完备性原则”。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一些反对者认为,某些习以为常的直觉与完备性之间存在着明显冲突。尤其涉及到心灵活动时,这种冲突愈发明显。他们指出,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特征: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似乎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其拥有者/主体或被其拥有者/主体所直接认识到,却不能直接呈现给其他主体或被其他主体所直接认识到。这个特征被称为“心灵的主观性”。
为了应对主观性这个问题,物理主义者需要对此做出有效回应。目前的回应可归为如下两类: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前者试图拒斥或取消掉主观性这一直觉,从而化解完备性所遭受到的威胁;而后者则试图在尊重主观性直觉的同时维护完备性。
针对主观性的威胁,激进主义的回应是直接加以拒斥。目前有两个常见的激进主义方案。一是关于心灵的取消论。它试图取消掉所有的心理状态,从而取消掉主观性威胁。因为如果心灵根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心灵的主观性了。取消论主要面临如下两个问题:(1)有违大多数人的直觉;(2)类比不当。激进主义另一个常见的方案是仅取消心灵的拥有者,但不一定取消心灵。因此,这种方案可以成为“关于主体的取消论或关于自我的反实在论”。然而,由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实在性持有相当强烈而自然的直觉,因此关于自我的反实在论即使尊重了我们关于心灵的实在性的直觉,却违背了我们关于自我的实在性的直觉。
与激进主义不同,保守主义试图在尊重心灵主观性直觉的同时维护住物理主义完备性原则。尽管不同的保守主义者的具体做法会有所差异,但一个总的原则是通过协调主观性和完备性之间的张力,从而达到二者兼而有之。目前有两个常见的保守主义方案,一个是表征主义,另一个是现象概念策略。在当今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表征主义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其要点主要有:(1)心灵是一个具有意向性特征的表征系统,(2)表征内容不在心灵之内,而在心灵之内。而一些学者认为,现象概念策略受到众多物理主义者青睐的原因在于,如果它一旦成功,那么就能提供一个关于现象性心理状态的直接的物理解释。
通过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果采取激进主义,就意味着选择一条非兼容论进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我们关于主观性的直觉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如果采取保守主义,就意味着选择一条兼容论进路,那么我们关于主观性的直觉的确是被保留住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主观性及其相关论题要么得不到物理的解释,要么到不到完整的解释。因此,要么是一个失败的方案,要么注定难以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综上所述保守主义更为合理。由于主观性具有某种解释上的优先地位,如果能有一个关于主观性直觉的合理解释,那么就有可能帮助保守主义摆脱困境。
接下来王教授论证了心灵是否具有主客观性。一方面,特定主体s的确可以直接认知到“内在的”心灵,就此而言,心灵的确具有认知上的“直接性”。但由此进一步可以推出,特定主体s所认知到的心灵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即被s认知到的心灵也具有认知上的“不均等性”。可见心灵不是主观的。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也应当明白,心灵当然更不是客观的,也不一定是主体的。因而称之为“非主观的”也许比较合适。
王教授最后总结道,真正深奥难解的困惑在于,一个物理的系统为何竟然具有现象特征?或许这是身处在科学昌明时代里的我们所遭遇到的“最困难问题”了。至今为止,我们尚不清楚能否以及如何在物理主义的框架内合理地解释这个最困难问题。但是我们应当清楚的是,如果物理主义不打算仅仅止步于成为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论,而是更希望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哲学理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世界观”,那么就必须合理地解释心灵的现象特征。然而,要合理地解释心灵的现象特征,物理主义者们就不能够继续在认识论的层面驻足不前,而是应该勇敢地迈向形而上学层面,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只有深入到形而上学层面,才有可能为任何一个关于物理系统的现象特征的说明,以及任何一个关于非主观的心理状态(心灵)与客观的物理状态(身体)之间关系的说明,找到最终的合理性依据。
供稿人:李越
公司订阅号
公司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