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5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3月18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哲学社会学学院“任之讲堂”2023年春季学期第1讲(总第34期)开讲,本次特邀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王庆节作题为“巴门尼德的同一命题与芝诺悖论的时间性困扰”的学术报告。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哲学社会学学院原海成副教授点评,江怡教授主持。
江怡教授
讲座开始,王庆节首先从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存在学说的高度评价说起。他认为,这一评价是将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及其所引发的思考和纷争,视为全部西方形而上学思考的真正源头。王庆节将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的传统理解归纳为三个命题,即存在命题、同一命题与真理命题。他认为第二个命题最为关键,即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这个命题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存在”,将“存在”与“可思”或者“可说出”等同起来。王庆节认为,巴门尼德思想的核心就是后来西方逻辑思维的开端。巴门尼德的命题构成全部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的核心以及古今争论的渊薮,影响了后来整个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的发问方式和回答路径。
2023年3月18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哲学社会学学院“任之讲堂”2023年春季学期第1讲开讲
王庆节指出,巴门尼德问题的后世今生就是莱布尼茨的发问方式和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竟然有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莱布尼茨的这一命题,一方面是巴门尼德思路的延伸;另一方面,它又在发问方向与发问形式上与巴门尼德有所区别。因此,要真正弄清楚莱布尼茨,乃至康德和黑格尔的问题提法和原始理路,我们必须返回到巴门尼德。王庆节认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是主张通过经由亚里士多德,回到前苏格拉底的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去探寻全部西方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渊源。海德格尔的真正意图是要“克服”形而上学,他对莱布尼茨的著名问题进行重新翻译和解读,并建议将解读重点从前半句切换成后半句,这种切换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我们对西方形而上学本质的理解。“为什么不是什么都没有?”海德格尔的重新发问将我们带到了西方形而上学存在发问的开端处,通过对后半句发问的方式来重新发问前半句,从而力图对全部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进行拆建、解构乃至“克服”。
王庆节认为,海德格尔关于莱布尼茨西方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逆转性思考,目的在于阐明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关于将存在问题解释为“是”的问题,如何开始和建立起自身的正统地位。而要想说明这一点,需要转到芝诺。芝诺通过揭示存在者在时间中变动和变化之不可能的“悖论”,来为其老师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进行辩护,这种辩护深深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而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思考存在与时间问题的正统。
王庆节教授
王庆节指出,巴门尼德的存在“完整、唯一、不动、无限”,无生灭变化,也没有过去与未来,可以说只有存在问题,没有时间问题。一般认为,芝诺只是和其老师的论证策略不同,他将时间问题引入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思考的殿堂,通过“悖论”从反面来论证时间和运动的不可能,从而得出和老师相同的结论。就思想本质而言,巴门尼德揭示的是思想逻辑中的“同一律”,芝诺揭示的则是矛盾律,或者更严格地说,“不矛盾律”,而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芝诺看来,我们不可能无矛盾地去道说和去思想在时间中的运动或者变动,所以运动、变动和时间就不可能存在。
王庆节主张要从“时间”和“存在”的角度去理解芝诺悖论,不应将其仅仅看做一个数学上的极限问题。芝诺悖论包含四个命题。第一个悖论是二分法悖论,它向我们揭示,那个所谓的时间或空间上的绝对“始点”或“起点”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悖论是阿喀琉斯跑不过(在前的)乌龟, 它向我们揭示“终点”之不可能。从形而上学角度来讲,如果“起点”和“终点”不可能,那么,运动和运动之间的“比较”就不可能,我们因而也就无法去发问阿克琉斯究竟跑得过还是跑不过乌龟。而且,即使第一个悖论得到解决,便可以确定起点,但终点仍然无法确定,那么,运动和运动间的比较仍然不可能。如果相互间的运动之比较不可能,存在论上的“这一个”和“另一个”的区分也就是不可能的。这是芝诺两个悖论的核心,也是芝诺悖论的形而上学解释和数学解释的区别所在。所以,理解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时间上的“起点”问题,理解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时间上的“终点”问题。在形上学层面上说, 就是“这一个”和“另一个”的存在与关系问题。
在海德格尔看来,万事万物的独特存在都经由人的“关涉”、“参与”的“存在”为基础。而这个“人的存在”,就其存在方式而言,就是不断的“去存在”和去成为“本己的存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早已固定下来的“现在”,有的只是永远和不断地存在在“已经存在”的“过去”和“尚未存在”的“将来”“之间”的“现-在”或者“亲-在”。这种“现在”永远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对这样的“之间”存在永远只能说“不”,不能说“是”。基于此,王庆节指出,“现-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是又不是,既在此时此地又不在此时此地,它永远不能为我们固定的思想、逻辑、概念,语言所完全把握,而我们的思想、逻辑、概念、语言又全然离不开它。
王庆节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像传统解释的巴门尼德和芝诺那样,将“存在”归结为“是”,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芝诺悖论的纠缠。这个“现-在”,海德格尔用Dasein,赋予它与传统哲学解释不同的用法,呈现特别的和源初性的存在和时间特质。而海德格尔的Dasein所想表达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芝诺悖论所揭示的关于时间与运动的存在论疑难以及关于“现-在”的时间性疑难。
芝诺的第三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据此,芝诺得出了运动不可能的进一步的结论。芝诺的第四个悖是,在运动中,一半时间可以等于一倍的时间,所以作为整体的运动是不可能的。王庆节认为,芝诺的第四个悖论实质上是第三个悖论的变形。而第三和第四悖论能否成立,关键取决于我们在哲学上如何接受和使用“同一性”和“统一性”的概念。唯有我们在“数”量的同一性或逻辑学的“同一律”的意义上去理解,芝诺悖论中的“这一”与“下一”以及 “同”与“不同”的矛盾才可能得到彻底的避免。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日常经验世界中运动和时间的否认,而这恰恰是芝诺悖论的结论。但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一个纯粹“数”的世界, 而是一个“物”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事(物)+人(物)的世界,即实在的经验世界。除非我们承认纯粹的量化的数的世界是我们的周遭物理经验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是更真实的世界,否则我们无法摆脱芝诺悖论的困扰。王庆节认为,大概是因为这一点,柏拉图区分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前者是在物理时间运动之外的数的永恒,后者是在物理时间运动之中的变易,前者是真实实在的世界,后者则是虚幻无常的假象或显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柏拉图的哲学视为对巴门尼德、芝诺的存在学说的回应。
芝诺悖论的核心依然是围绕存在论和时间论的“一”的疑难展开,这个“一”被理解和表述为“这一”和“另一”,如何理解“同一”与“统一”。就运动和时间的角度而言,“这一”才是起点和尺度,决定的是运动和时间是否可能的问题,“同一”与“统一”则关涉运动与时间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在哲学存在论上对“这一”的定位和理解,往往就决定了“同一”和“统—”的理解。王庆节认为,有关“这一个”的问题在时间论的视角下就成了“初一”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初一”的“开端”和始基性“原则”的奠立,就没有后来的次序和位序的可能性。
最后,王庆节指出,通过海德格尔哲学的视角,对西方哲学存在论的开端进行了不同于传统哲学史的读解和分析。从巴门尼德的断言到芝诺悖论而来的关于“这一”或者“现-在”的“存在与时间”的哲学疑难,直到如今依然莫衷一是,并无一个固定或肯定的答案。如同海德格尔所言,它就像一尊峻拔的远古希腊塑像,屹立在哲学的开端,脾睨天下,傲视后世哲人,但是,又因此不断激发和生发出新的哲思和无穷无尽的发问。
原海成教授
在点评环节,原海成指出,王庆节在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视域中去谈早期希腊哲学,非常具有历史广度和思想深度。讲座讨论了早期希腊哲学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以及芝诺悖论引发的时间问题,其思想视角是海德格尔式的,非常具有创新性。原海成就讲座的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与王庆节进行探讨。
在答疑环节,听众踊跃提问。王庆节对“我们是否是通过‘亲知’得来的知识、感受来把握现在的、此刻的‘亲在’?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如何把握此刻的‘亲在’?”、“芝诺悖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思维对存在的可能性,因而使巴门尼德的存在命题失去意义了呢?”、“如何看待芝诺悖论和巴门尼德的命题的关系?”、“统一命题是否意味着巴门尼德的思考里面已经有主体性哲学的因素?”等问题作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解答。
图为线上讲座现场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来自全国各高校的8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线上听众反响热烈。本次讲座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公司订阅号
公司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