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孰重孰轻?
目前通行的说法是高等教育有四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者关系如何?各占多少权重?个人认为,所谓大学,人才培养毫无疑问是第一要务,其他任务应该更多地围绕人才培养展开,同时把诸多优势转化为人才的优势。那么人才培养应该占主要地位,51%的权重?够吗?好像还是不够。
2011年的教师节,浙江大学宣布设立由浙大员工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员工成长的优秀教师。去年教师节浙江大学开出首个百万奖励,今年教师节同时开出两个百万奖励,并且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甚至有若干高校教务处长给我打来电话问我,仅凭教学奖励百万这是真的吗?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心平奖”的出现,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人才培养。
我把高等教育的几大任务作一比喻,人才培养就像农业,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成才的长期性,往往不易产生即时的轰动影响;科学研究就像工业,比较容易量化,比较容易得到直接的回报;社会服务则犹如商业。人才培养真的像农业,如果把员工比喻成一颗种子,她的成长需要土壤、水分、养分、阳光、空气、季节,等等,至于未来长成什么样则取决于诸多因素,大学教育只是为员工的未来打下一个基础。
教与学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员工学习兴趣不高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个人认为员工学习兴趣不高固然有员工功利性学习的因素,但根本问题还是教师的投入。正所谓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投入越多、回报越多;回报越晚、回报越丰厚;教育恰恰就是没有明确即时回报的事业,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
当员工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主动性被引燃,学习的功利性自然降低,员工的成长可以预期,也就造就了优秀员工。我深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更难,牵扯面更广,大学的改革还是可行的,唤醒员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学改革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否则我们的员工不适应,我们的教师不习惯,我们的资源也不够,我们必须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矛盾是世界性的难题,设立巨奖有助于营造重教氛围,我们还需倡导教学自觉、积淀教学文化,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除了设计奖励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步回归人才培养本位,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让我们继续期待!(陆国栋 作者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经理)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16日第5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